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科学家却“后发先至”,不久前在世界上率先合成一种抗肿瘤作用异乎寻常的分子。这不仅使在实验室大量合成这种抗肿瘤物质成为可能,为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使我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抗肿瘤物质领域昂首走在了世界最前沿。
1992年,国外科学家从南非的一种庭院观赏植物-虎眼万年青中分离到具有不可思议的强抗肿瘤作用的皂甙类化合物。生理活性筛选实验表明,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比现在临床使用的紫杉醇、阿霉素、喜树碱等抗肿瘤方剂强十倍甚至百倍。
作为一种分子物质,单纯的皂甙类化合物很难从自然界中分离获得,化学合成成为大量获取这类抗肿瘤物质的唯一选择。由于皂甙类化合物的合成较为复杂,美、日等国的科学家虽然迅速开展了人工合成工作,但进展一直较为缓慢。
1997年,在导师惠永正和俞飚研究员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邓绍江博士等人也加入人工合成这一抗肿瘤物质的行列。
虽然在时间上晚于国际同行,但是我国科学家采取有效的技术路径,克服了种种困难,在较短时间内率先完成了这一分子的全合成工作,一次性合成达20毫克。这看似不赳发的20多毫克,却意义深远,因为它标志着我国科学家“后来居上”,做出了世界水平的工作。
目前,科学家正在对虎眼万年青皂甙的分子结构进行改造,以期进一步提高其活性,使其更有可能成为抗肿瘤方剂。美国同行正在利用我国科学家提供的样品进行抗肿瘤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