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肿瘤的病情演变:
(一)胃肿瘤的晚期扩散与转移:胃肿瘤的转移可以有4条途径,通常以淋巴转移和直接蔓延为主,在晚期也可经血行转移。此外,肿瘤细胞可以直接种植于腹腔内。
1.直接蔓延:肿瘤肿生长侵入胃壁后,向纵深方向发展,突破浆膜层,可直接侵犯相邻器官和组织,以大网膜、肝、胰、横结肠为常见,其次为空肠、膈肌以至腹壁。直接蔓延关系到手术方式及能否根治性切除,一般蔓延到邻近脏器,如肝等范围较小而局限时可手术切除,范围较大时手术难以全部切除。
2.淋巴结转移:是胃肿瘤扩散的重要途径,而且发生较早。随着肿瘤肿增长,侵犯胃壁愈深愈广,转移的机会就愈多。根据转移的先后顺序分为3站或3组。第一组(站)距离瘤体最近,为贴于胃壁上的浅组淋巴结,一般发生在胃肿瘤局限于粘膜下层时。第二组(站)系引流浅淋巴结的深组淋巴结,当胃肿瘤侵犯肌层时可发生第二组淋巴结转移。第三组(站)包括腹腔动脉旁、腹主动脉、肝门、肠系膜根部及结肠中动脉周围淋巴结;也可发生远处淋巴结转移,如左锁骨上淋巴结。此组转移多为肿瘤肿侵犯至浆膜时发生。一般而言,发生第三组淋巴结转移时已失去了根治的机会。
3.血行转移:部分病人可发生胃肿瘤细胞或肿瘤栓经血液循环至全身其它器官。可转移至肝、肺、骨、肾、脾、脑、脑膜、皮肤,也可转移至卵巢,形成卵巢克鲁肯伯格(Gruenberg)氏肿瘤或卵巢粘液细胞肿瘤。血行转移多发生在胃肿瘤晚期,除治疗原发灶外,还需治疗转移灶。
4.胃肿瘤细胞腹腔内种植转移:少数情况下肿瘤肿突破胃壁浆膜,出现肿瘤组织坏死脱落,脱落到其它器官和腹膜上,可发生种植性生长;晚期可发生肿瘤性腹膜炎,并有血性腹水,有时可以从抽出的腹水中找到肿瘤细胞。发生种植性转移的病人均为晚期,治疗上难度加大,常给予腹腔内注入化疗方剂,但由于广泛转移,往往只能延长生命,而不能治愈。
(二)胃肿瘤的预后问题:胃肿瘤的预后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病程、肿瘤分化程度、侵犯深度、生长方式、间质炎细胞密度、淋巴结转移的多少和胃旁淋巴滤泡增生等与预后关系密切。
1.发病部位:一般认为胃体部肿瘤预后较好,胃底贲门和窦部较差,广泛浸润者最差。胃底贲门部的肿瘤因出现症状时间较迟而延误诊断,该部肌层较薄,肿瘤易扩散到浆膜及胃外和该处手术时周围淋巴组织不易清除等原因,预后较差。
2.扩散转移:胃肿瘤在胃壁内浸润扩散,比突破胃浆膜扩散到腹腔和邻近器官预后要好,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多、距离远(如第2站以外远处转移,或发生系统性血行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5年生存期明显下降。
3.侵犯深度:肿瘤侵犯胃肿瘤的深度依次为粘膜固有层、粘膜下层、浅肌层、深肌层、浆膜层及浆膜外,浸润程度越深,5年存活率越低。
4.肿瘤大小:一般说肿瘤越小,预后越好,如微小胃肿瘤,术后5年生存可达100%,但并不是绝对的小比大了,还要结合肿瘤的生长方式及病理分型等因素分析。
5.大体类型:进展期胃肿瘤中局限性溃疡型预后较好,弥漫浸润预后最差,凡浸润不明显,或周围界限较清者预后较好,而弥漫性广泛浸润呈皮革胃者预后最差。
6.组织学形态:一般说分化较好的乳头状腺肿瘤及管状腺肿瘤预后较好,而未分化肿瘤、粘液细胞肿瘤预后较差、组织学结构中具有明显纤维性硬化性间质即所谓硬肿瘤预后最差。
7.肿瘤周围间质反应:为人体抗肿瘤反应之一,是肿瘤周围炎症细胞反应,主要指淋巴-浆细胞反应。一般认为,淋巴-浆细胞反应程度明显则预后较好。另一种反应为纤维间质反应,即肿瘤周间质中常出现浆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浸润和单核巨噬细胞的肉芽肿反应,肿瘤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包裹肿瘤的现象,这种反应对原发瘤及转移瘤之预后均有重要意义。反应增生包裹包裹肿瘤明显者预后较好。局部淋巴结反应,包括B淋巴细胞增生、T淋巴细胞增生、局部淋巴结的窦组织细胞增生,不论为特异性或大量特异性免疫反应,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宿主的免疫反应状态,有学者根据三类细胞增生程度进行分析,表明重度增生比轻度增生预后好,且差异明显。
8.淋巴及血管瘤栓 淋巴瘤与淋巴转移有关,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9.其它因素:近年来研究表明青年胃肿瘤患者预后较老年者差,可能与青年患者诊断较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断,病变恶性程度高、术后或化疗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关。特别对预后关系不大。诸如手术方式、术后综合治疗措施、患者的精神状况、休养环境、营养情况及是事患有其它疾病等均与预后有关。
10.在影响胃肿瘤预后诸多因素中,以肿瘤浸润生长能力及转移扩散情况、肿瘤周间反应特别是淋巴细胞、浆细胞反应等对预后影响最大。